近年来,汉源县委、县政府抢抓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补齐“三农”短板和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重要举措。工作中,坚持以“体制强、建设快、质量优、见长效”为原则,努力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工程,有效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建设目标。
一、坚持谋划在前,高站位组织实施
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农业农村局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成立了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作专班,统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二是细化责任分工。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建立协调机制,确保工作时效,及时解决项目前期规划、财评、立项、招投标、开工建设等各个环节遇到的问题,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坚实基础。三是强化工作统筹。制定《汉源县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办法》,从项目实施、资金管理、竣工验收等方面形成制度体系,切实保障高标准农田项目顺利实施。
二、坚持推动在实,高标准提供保障
一是设计规划实。按照省农业农村厅下达建设任务,根据县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林地普查数据和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对接相关部门,确认项目区土地性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经政府专题会议确定项目区选址工作及规划设计。二是评审论证实。初步规划报专班审阅通过后,设计单位再进一步按编制要求细化设计方案,经县级初审后,再送市农业农村局组织专家评审,提高了工作时效、提升了设计质量。三是资金配套实。县财政开通融资渠道,举债落实县级配套资金,规划2022年度建设项目时,通过争取上级财政补助、发行高标准农田专项债券、整合其他涉农项目等措施,筹措建设资金9782万元,其中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4500万元,确保了亩均投入3000元的标准,保障了项目建设资金无缺口。在资金支付上,实行专人专账管理,严格财务管理、报账支付等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
三、坚持突破在新,高规格谋求发展
一是推行“稻+蒜+果”立体种植模式。坚持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益“两手抓、两兼顾”,围绕水稻、大蒜、水果三大产业,最大限度利用土地空间和光热资源,引导农民群众腾退果树还田上坎,在流沙河沿岸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实施大春种稻谷、小春种大蒜、田坎栽种果树模式。稻谷亩均收割900公斤,蒜薹亩均收获600公斤、蒜头亩均400公斤、水果亩均1500公斤,亩均综合产值超过2万元。二是探索“蔬菜+中药材”轮种模式。在高山地区建设高标准农田,通过高山蔬菜与中药材轮种,不仅有效杀害田间病虫害,防止连作障碍,而且改善土壤通气性,促进有机质的矿化和更新,增加土壤有效养分,项目建成后,每亩年产值超过1万元。三是推广新技术新装备。与农业院校、农科院合作,引入绿色生态的种植理念,水稻收割后稻草全部覆盖大蒜。春天大蒜收割后,稻草、蒜叶全部旋耕还田。通过秸秆覆盖还田,有效抑制田间杂草生长,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水稻田进行田型调整,实施宜机化改造,推广应用现代农机装备,在山区实现了插秧、耕种、收割等环节全程机械化操作。
四、坚持实施在严,高质量推进建设
一是严把工程规范关。严格建设程序,严格审核设计图纸,严肃施工招标纪律,严把每一道施工工序,确保工程质量。对项目依规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施工行为、材料设备一票否决,对不达标准的施工质量坚决予以整改和返工。二是严把建设质量关。加大第三方专业机构检测力度,不定期对工程实体质量进行抽检,确保工程质量满足设计要求,促进项目全力高标准实施。三是严把项目验收关。项目建成完工后,邀请村民代表、财政、发改、水利等相关部门共同验收,保证项目验收后能够及时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五、坚持监管在细,高水平常态管护
一是细化责任体系。高标准农田后续管护是持续发挥工程效益、惠民利民的关键。制定《汉源县高标准农田工程设施建后运行管护办法》,按照“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项目完工后及时移交使用,乡镇、村层层签订管护责任书,落实管护责任。二是强化资金保障。积极向上争取管护资金以及主动配套县级管护资金,实现建成项目“有人管、有钱管、管得好”。三是形成巡查机制。全面落实田长制,做好高标准农田保护、利用和管理等工作。定期对工程设施进行巡视巡检,落实巡查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制定方案解决,保证灌溉、排水、节水等设施正常运行,确保建一片、成一片、发挥效益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