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让贫困群众钱袋子鼓起来,荥经县积极探索实施“产业扶贫造血、金融扶贫输血、就业帮扶补血、集体经济生血”的扶贫增收路。截至2017年底,5874名已脱贫贫困群众人均收入超过3300元,18个已退出贫困村集体经济全部超过人均3元标准。
产业扶贫造血。将产业扶贫作为关键抓手,立足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等组织,进一步增强产业扶贫的造血功能。一是点面结合齐推进。围绕“茶、果、竹、药”四大产业,打造“高山有机茶、生态果蔬林竹、特色中药材”三条特色产业环线,覆盖全县21个乡镇105个村,并重点倾斜31个贫困村,给予产业发展“特惠”政策。通过“连线成片、串珠成链”,促进产业连片、规模发展,推动产村相融、农旅融合发展。共建成道地中药材10.2万亩、高山云雾茶10.6万亩、有机果蔬5.8万亩、生态林竹60万亩。实施“农旅+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兰家山环线、烟溪沟环线和周坪沿线3个农家乐集群,建成农家乐100余家,有力带动全县群众脱贫致富。二是长短结合促增收。针对每户贫困户实际情况,因地制宜,“一户一策”帮助贫困户发展产业。通过送政策、送种苗、送技术等方式,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发展经济林木、茶叶等长效产业,推行“林+茶”“茶+蔬”“林+养殖”、庭院经济等模式,帮助贫困户种植蔬菜、养殖小家禽、牲畜等“短平快”项目。31个贫困村累计新发展茶叶、林竹、药材1452亩;60个帮扶单位投入资金37万元,为贫困户送去鸡苗5000余只、猪仔300余头、种苗2万余株等。三是新型经营主体挑大梁。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提升种植规模和效益,形成长效稳定的增收渠道。全县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近300家,贫困村合作社102家,家庭农场6家,塔山茶叶、高山农业科技等省、市龙头企业,成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助推脱贫攻坚的生力军。
金融扶贫输血。以金融扶贫为突破口,在全市率先实施小额信贷,以免抵押、免担保、财政扶贫贴息的方式,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发展生产资金短缺难题,切实发挥金融扶贫的输血功能。一是拓宽融资渠道。制定《荥经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实施方案》,在荥经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设基金专户,投入信贷基金208万元,并按照1:10比例投放贷款。截至2017年11月,已为249户贫困户发放扶贫小额贷款1106.895万元。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中国扶贫基金会荥经农户自立服务社自2014年成立以来已为全县中低收入群众发放小额贷款超7500万元,有力带动全县群众脱贫奔康。二是实施风险分担。制定《荥经县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管理办法》,扶贫小额信贷损失风险由县政府、合作银行、保险公司三方共同分担,实现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分散分担,减小贫困群众贷款风险和还款压力。三是助力产业扶贫。构建“优惠信贷政策+龙头企业带动+产业支撑”模式,采取龙头企业与贫困户合作贷款的方式,将无息贷款用于企业带动、贫困户融入的特色产业发展中,着力解决企业贷款难,贫困户发展难的“两难”困境。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有150户贫困户贷款518万元入股企业(专合组织),实现经营性收益25.5万元。
就业帮扶补血。以就业帮扶为保障,大力实施“就业增收工程”,不断拓宽贫困户劳务收入渠道,确保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一是培训服务提技能。立足各贫困村脱贫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需求针对性开展种养殖技术、病患陪护、厨师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率。并按50元/天的补助标准为参加技能培训的贫困户家庭发放补助,实现贫困群众“参训无忧”。共培训贫困群众202人,发放食宿、交通补贴8.5万元。二是提供岗位促就业。结合企业扶贫、电商到农村,构建“企业+贫困户”“农村电商+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就业帮扶方式,组织现场招聘会5场,开展送岗位下乡活动14次,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216个。推进企业工厂进乡入村,扶贫岗位入户到人。三是公益性岗位强兜底。按照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工作要求,把就业困难的贫困劳动力兜底帮扶作为实现“有劳动力贫困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关键因素抓好抓实。以村级公益性岗位兜底帮扶为依托,统筹做好已脱贫人员巩固提升。开发保洁、交通秩序维护、留守老人和儿童看护等农村公益性岗位281个,吸纳326名贫困家庭劳动者就业,发放补贴98.24万元。四是创业补贴扶创业。强化创业服务,鼓励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为有创业愿望、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贫困劳动力提供创业政策讲解、创业指导等各项创业服务,指导贫困家庭劳动力自主创业,受理发放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者创业补贴2万元。
集体经济生血。依托县域整体情况和各贫困村优势,多措并举促进贫困村集体经济壮大。一是统筹推进强基础。整合产业扶持基金、财政补助资金、县财政配套资金等,统一投资入股县内民营企业、县国资公司、专合组织和家庭农场等,县国资公司无论项目盈亏,每年均按照7%的投资回报支付给贫困村,实现每村每年至少7000元分红收益,确保村集体经济薄弱的贫困村有稳定村集体经济收入。二是因村施策增收益。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不同,将集体经济薄弱村分门别类,引导、帮扶薄弱村发挥资源优势,以集体土地、林权、矿产等发展特色经济产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激励各村宜种则种、宜栽则栽、宜养则养,实现有生命力的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