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打通脱贫“主动脉”。坚持以发展脱贫产业为主线,发挥“造血功能”,探索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的“帮带工程”,推动“蒙和源”和“百果香”两家专合组织签订帮扶协议,构建“互帮互助,抱团致富”模式,逐步建成“大棚果蔬、青花椒、生态种采体验”三大产业经济带,采用“大户带动+土地入股分红”“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形式,与合作社构建“1+N”助农脱贫模式,带动20余户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建成33亩高山大棚果蔬基地、青花椒示范区100亩、积极培育产业示范户4户,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3万元。
二、服务+”凝聚脱贫“向心力”。以组织服务能力提升为主体,坚持围绕服务脱贫、服务群众的宗旨,全面规范丰富基层组织服务载体,扎实推行“村干部坐班+周二集中服务日”制度,结合乡村干部大走访实施“服务进家庭”,大力构建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直接联系群众“四位一体”的服务网格,划分9个核心区域、点位,落实18名村社党员干部开展区域走访、点位把控,集中为群众办结事项35件、下沉“送服务”120人次。
三、“治理+”巩固脱贫“规范化”。坚持以“一核三治一监督”体系建设为主导,构建“自治为主体、三治相结合”治理路径,实施好垃圾治理“高岗村模式”,探索“安吉村实践”,集中治理占道摊点、垃圾池点、河道污点等“乱点”20余处,利用传统佳节开展入户“连心走访”活动4次、覆盖群众350余人次,通过“板凳会”“院坝会”广泛收集群众建议意见80余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治理、同建共维的良好村级环境,真正变干部“大包干”为党群“共谋划”。
四、“文化+”提升脱贫“幸福值”。坚持以脱贫攻坚中文化“智富”为主题,新建村级文化站,规范提升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利用传统佳节开展文艺演出、农民运动会和假期社会实践等特色志愿服务活动45期,依托“农民夜校”培训平台,强化实用技能培训和感恩教育,开展广场舞培训、手工编织等“兴趣班”12期,引导群众“下牌桌、上舞台”,引领乡村文明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