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跃勇、兰军、张玉玲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四川农业大学农业技术合作的建议》(第18 号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校市合作已经走过27年历程,围绕雅安市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心工作,双方联合实施了农业科技项目近400项,仅“十三五”前两年,实施科技计划项目达59项;共建了国家级科技园区、国家茶检中心、川农大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雅安畜禽科技创新示范园区、蒙顶山茶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省藏茶工程技术中心等各类合作平台,为雅安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市校合作的发展
市校合作由来已久,从川农大迁到雅安就开始与雅安开展合作与交流。合作从初期的自发型合作向政府引导型转变,由单一的需求合作向全面合作转变。从1991年11月10日雅安地区行政公署(现雅安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于签订《雅安地区行政公署 四川农业大学科技合作协议书》,到2003年1月24日雅安市人民政府与四川农业大学于签订了《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农业大学全面合作协议书》,合作内容不断丰富,合作层次不断深入。2014年9月30日,雅安市政府出台了“雅府发〔2014〕31号”《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的若干意见》将市校合作推向新高潮。
二、市校合作所做工作及成效
1991年至2018年,共计实施市校科技合作项目400余项。雅安市财政共计投入市校科技合作专项经费4800余万元(含雅安畜禽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建设经费1000万)。 特别是2013年市校合作共建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来,组织实施了市校合作项目140余个,投入2900万元;联合争取国省项目30余项,到位资金2000余万元。合作项目获省科技奖进步奖7项,其中1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
按照市委《雅安市人民政府 四川农业大学关于进一步深化市校合作的若干意见》要求,我们“强强联手,优势叠加”,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围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逐步完善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1.强化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和试点县(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建设。2013年1月,四川农业大学成为了全国首批成立“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十所高校之一。市校双方也正式启动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四川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组建了畜禽、林竹、茶叶、果蔬、中药材等5大产业部,由市校双方专家组建了相应的科技服务团队;相继成立了名山、雨城、宝兴、石棉等4个试点县(区)“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2018年,芦山县也成立了“农村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市财政每年投入400万元项目资金,支持总站建设和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五年来,雅安服务总站围绕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共立项64个,涉及项目资金达3000余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资金2190万元,县区配套资金10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的项目累计带动社会科技投入资金达4800余万元,转化科技成果47项,推广新技术、新品种100项,取得国家专利73项,先后建立科技示范基地62个,辐射面积约18万余亩,项目核心示范区年人均增收2000余元,培训20000余人(次)。四川农业大学与雅安合作共建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被科技部部长王钢誉为“雅安模式”,目前在全省乃至省外推广。
2、合作共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服务平台。2003年,市校合作创建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开创了四川省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先河。先后挂牌成立了名山县茶叶、荥经县长毛兔、汉源县水果、雨城区吉祥藏茶、石棉县黄果柑、宝兴县中药材等20个具雅安特色的“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学校先后有15名专家、教授受聘为首席专家,50多名专家、教授和上千人次的在校学生参与了专家大院的科研、技术推广示范和生产实践;引进推广茶树、水果、林竹中药材等新品种200多个;专家大院成为了相关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平台。
3、推进农村信息化平台建设。于2002年4月共同建立了雅安“农民科技110 ”(即农业科技信息声讯查询系统)。2013年以来,学校成立了“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农业物联网研究推广中心”,立足雅安,开展了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目前在雨城区、汉源县、宝兴县、名山区建立了花卉、茶叶、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产业的物联网应用试验示范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雅安服务总站成为物联网会总展控中心。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走在了西南地区前列。
4、共建国家茶检中心服务平台。双方合作共建的我国西南地区唯一的国家级茶叶检验中心——国家茶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已成为西南地区权威茶叶质量检测地,对推动雅安茶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台阶,奋力抢占茶产业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
5、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服务农业产业发展。市校双方积极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围绕雅安市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选派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助力全市脱贫攻坚。自脱贫攻坚以来,全市每年常驻农村一线的科技特派员达200余人,其中川农大专家60余人。
(二)服务灾后农业产业重建,强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基地建设。四川农业大学为灾区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参与县(区)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咨询、规划设计为科学重建提供了智力支撑。市校双方积极争取国、省灾后科技扶持政策,争取到十个科技项目,经费近1000万元,用于芦山、宝兴、雨城新村规划、林下养殖、粮油作物种植、中药材种植等灾后重建,为灾区的农业特色产业重建提供了技术服务。围绕“五雅”产业发展,高标准建成了林竹、茶叶、水果、中药材等10个特色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基地已转化科技成果91项,极大的带动了企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雅安市现代茶业科技中心(牛碾坪)就是其中一个亮点。
(三)强化市校合作,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先后与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团队签订院士工作站建站合作协议,依托雅安市现代茶业科技中心建立院士工作站;与省农科院茶研所签订茶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全区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现代茶产业健康发展;与川农大签订10个项目合作协议,常年引进15名茶业专家人才开展茶业科研工作。雅安市农业农村局和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联合在雨城中里、荥经五宪、名山毛家山建了4个猕猴桃病虫害综合防控示范区,通过避雨栽培、科学的水肥管理强健树体、合理施药控制蔓延、“松尔膜组合”冬季保护等综合防控措施防控猕猴桃溃疡病、猕猴桃褐斑病、蚧壳虫等重要病虫。在天全县下冷村开展姜瘟病的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主要以避雨栽培、种姜处理、土壤熏蒸和姜蒜套作等模式连续4年进行了试验示范,结果表明对姜瘟防控效果显著。
(四)围绕科技引领与示范,打造一流农业科技园区。2001年雅安市与四川农业大学共同创建的雅安市农业高科技生态园区; 2010年12月,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2016年,园区通过了专家评审,正式成为第三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了打造西南地区一流的畜禽科技高地,由市校共同投资3250万元建设雅安现代畜禽科技创新示范园区,目前该示范园区建设即将竣工。川农大在标准化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为全市农业园区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为确保“1+8”农业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市校共同推进人才培养和双创工作。围绕文明城市建设,市校双方合作,加大了人才培训力度,开展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一是开展了多层次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水平。近三年,我市与川农大合作,开展了各级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受训人数达6万余人次。包括在农业一线的技术人员、经营主体、农技干部、专业大户、示范户、农村党员双向培养户、少数民族帮扶户等基层群众的培训。二是探索社工人才、基层干部培养机制,助力社会治理创新。我市依托川农大教育、人才、教学资源优势,在川农培训了基层乡镇主要领导、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雅安市优秀干部和人才递进培养、优秀村官等2679人。2015年4月我市向四川农业大学采购了“雅安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服务” 先后培训社工1500名,其中初级社工1000人,中级社工460人,高级社工30人,社工督导10人。2018年培养了我市首批农业职业经理人30人。三是积极探索科技型管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市校双方着力探索人才交流培养机制,在高校专家转任地方领导的同时,探索实施了高校专家到地方挂职的试点,从2009年开始,我市先后接收30名川农大专家到市级部门和县(区)挂职锻炼,其中18名专家任科技副县(区)长, 12名专家任县(区)职能部门副职。
雅安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