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控制柑橘病虫危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推进柑橘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确保果品提质增效,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策略
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技术配套、科学防控、减药增效”的原则,加强病虫害动态监测,集成应用生态调控、健康栽培、免疫诱抗、理化诱控、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有效控制病虫危害。
二、防控对象
实蝇类、害螨、蓟马、潜叶蛾、粉虱、天牛、蚜虫及蛾类等害虫,溃疡病、树脂病、炭疽病、疮痂病、脂点黄斑病等病害。
三、防控技术
(一)生态调控
1.冬季清园。果实采收后,清除柑橘病死株,剪除病虫枝、枯枝及树上僵果,清扫园中落叶、落果、病虫枯枝和杂草。
2.耕翻土壤。结合冬施有机肥,翻松土壤表层,深度在8-10厘米,降低病虫源基数。
3.适度生草。夏秋季铲除果园内深根、高秆等恶性杂草,离树冠滴水线30厘米以内的草全部铲除,或在树盘覆盖防草膜,减少草与柑橘争水、争肥;人工种草选择自然生长的浅根、矮生、与柑橘无共生性病虫害的良性草,控制高度在20-30厘米内。可选择豆科(三叶草、白三叶草、紫云英等)、禾本科(高羊茅、黑麦草、百喜草、鼠毛草等)以及菊科(藿香蓟等)。
(二)健康栽培
按照矮化栽培、平衡树势、层次分明、立体结果,以轻为主、轻重结合的原则,及时抹去夏梢,统一放秋梢,协调营养生长与结果之间的关系。科学肥水管理,按需施肥,增施有机肥,冬季对主干和大枝杈上刷抹白涂剂,增强主干抗冻能力,增强树势。
(三)生物防治
在果园生草条件下,可释放捕食螨防治害螨,结合其他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2-3月,调查每叶害螨1-2头时,选择阴天或晴天傍晚将捕食螨袋挂树释放,每株1袋,释放位置以主干分叉处为宜,避免阳光直射。虫口基数较高,释放捕食螨前7-10天对果园内的病虫害进行1次施药防治, 压低害螨和其他病虫害基数。投放时应注意天气,避免挂后2天内下大雨造成捕食螨死亡;释放捕食螨后,严禁使用化学杀虫杀螨剂,如需用药应选用生物农药或选择性强的高效低毒化学农药进行挑治。
(四)理化诱控
1.灯光诱杀。4-11月,在连片种植果园,每20-30亩果园安装1盏特定波段专用型杀虫灯,高度距离地面3米左右,挂置在果园外围,通过不同时段光波调节诱杀金龟子、卷叶蛾等趋光性害虫。
2.黄板诱杀。4月初开始,每亩挂20-25张黄板,高度在柑橘的中上部树枝,诱杀柑橘粉虱、蚜虫等害虫,粘满虫后更换。
3.食诱剂诱杀。5-10月份防治柑橘大实蝇和橘小实蝇,每亩挂糖醋液或蛋白等食物饵剂诱捕器15-20个。使用食诱剂点喷诱杀或采用食物诱饵和药剂混合进行诱杀,药剂可选用阿维菌素或多杀霉素。
(五)科学用药
严格按照农药登记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遵守用药剂量、用药方法、用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注意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制农药。
1.萌芽至开花期。防治柑橘木虱、蓟马、蚜虫、害螨等害虫,可选用矿物油(花前15天禁用)、球孢白僵菌、苦参碱、藜芦根茎提取物、啶虫脒、唑螨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炭疽病、溃疡病、疮痂病、树脂病等病害,根据情况可选用春雷霉素、中生菌素、代森联、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有机铜制剂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2.花后至幼果期。防治柑橘木虱、实蝇类、蓟马、害螨、介壳虫等害虫,可采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氟啶虫胺腈、联苯肼酯、螺螨酯等药剂。防治溃疡病、疮痂病、树脂病、炭疽病等病害,可选用铜制剂、代森锰锌、苯醚甲环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3.夏梢抽发期。防治柑橘木虱、实蝇类、锈壁虱、粉虱、潜叶蛾等害虫,可采用印楝素、氟啶虫胺腈、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虱螨脲、虫螨腈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溃疡病、炭疽病、树脂病等病害,可选用春雷霉素、铜制剂、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选用肟菌·戊唑醇防治脂点黄斑病。
4.果实膨大期。防治柑橘实蝇类、介壳虫、锈壁虱等害虫,可选用多杀霉素、氟啶虫胺腈、噻嗪酮、虱螨脲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炭疽病、树脂病等病害,可选用代森锰锌、噁唑菌酮、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柑橘树脂病采取单一防治措施效果不佳,需要综合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及生物防治等手段共同进行。
5.秋梢抽发期。防治柑橘木虱、潜叶蛾、柑橘害螨、介壳虫、实蝇类等害虫,可选用阿维菌素、丁氟螨酯、氟啶虫胺腈、氟吡呋喃酮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溃疡病、树脂病、炭疽病等病害,可选用铜制剂、噻唑锌、吡唑醚菌酯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
6.果实转色至采收前期。防治橘小实蝇、柑橘害螨等害虫,可选用阿维菌素、甲氰菊酯、炔螨特、哒螨灵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防治橘小实蝇结合果实套袋、食诱、性诱为佳。防治炭疽病、树脂病、青霉病、绿霉病等病害,可采用嘧菌酯、苯醚甲环唑、抑霉唑等药剂及其复配制剂。柑橘收获前15天停止用药。
7.果实采收后。采收后清园,可选用石硫合剂、松脂酸钠、铜制剂、矿物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