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以来,石棉县创新特色产业发展思路,由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石棉县科学技术协会牵头和石棉县农业局积极向县上申报,率先在全市组建成立石棉县科技特派员团队,经过15年风雨春秋,县科技特派员团队已成功组建3批次,2016年又成功组建第四批科特团队,并新组建成立了中药材组,科特队员增至16人。分成黄果柑组、枇杷组、核桃组、中药材、蔬菜组和草科鸡组等6个组,支撑起全县“5+N”特色农业新模式产业发展。2015年以来,科技团队6个组遵照市县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县委《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若干意见》精神和石棉县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农业局实施科技下乡助推脱贫行动的工作部署,将16名科技特派员全部入驻全县26个贫困村和2个插花式“三个一”帮扶村,肩负起全县黄果柑、枇杷、蔬菜、中药材、核桃、草科鸡等6大产业发展。每位科特员实行一人驻村联系一个贫困村,带动1~2个贫困村产业技术扶贫发展。重点村开展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研究推广和技术培训指导服务。初步探索出卓有成效的扶贫工作思路和模式,“产业+科技扶贫”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以实现科技特派团队驻村全覆盖为宗旨,推进科技特派员团队向贫困村倾斜。
石棉县科技特派团队是一支产业技术扶贫先行军,是“产业+科技扶贫”新生中间力量,在选派科技特派员中,基本实现驻村全覆盖,科技扶贫产业到位,入驻贫困村驻村帮扶2年多来,人人选准产业,精准发力,共克贫困症结,构筑起扶贫帮困架构,驻村帮困,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咨询、农时指导、夜校培训、成果转化、技术示范、创业式技术服务等科技帮扶活动,推进新农业科技知识快速进村入户。科特团队成为一支扎根农村基层、了解贫困群众技术需求、专业技术能力强的科技指导人员队伍,实现科技特派员向贫困村意向重点倾斜。全县26个贫困村和2个插花式“三个一”帮扶成为科特团队展示“产业+科技扶贫”舞台。舞台的背后是科技局、科协和农业局党组坚强后盾的支持,具体表现在:“一是连续3年,科技局从科技特派员工作经费中落实科技扶贫示范项目资金共计48万元,在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示范,打造了黄果柑、核桃、中药材、蔬菜、草科鸡示范片和枇杷新材料试验园等基地23个1.76万亩;二是在即将摘帽的草科农家、新民双坪、安顺魁沙三个贫困村整合专项资金45万元进行重点打造,推广绿色防控技术3100亩,建设枇杷科技示范片3个980亩;三是科技特派员整合项目资金开展核桃春季嫁接接穗17.8万芽,嫁接面积3000余亩,涉及13个贫困村;四是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在核桃、黄果柑示范基础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29盏;五是在贫困村建立科技示范户194户,推广新品种32个,新技术24项。为26个贫困村产业发展难题攻关、农业科技成果推介、科技精准培训等活动向纵深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二、以科特团队为载体,加快建设全县特色产业科技扶贫进程。
2年多来,科技特派员团队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产业扶贫目标任务,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科技创新、农技推广、产业扶贫方面重要作用,创建精准扶贫科技品牌,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开展驻村科技扶贫服务。构建面向中高山贫困群众的科技服务网络,为困难群众提供技术培训,解决技术问题,实现技术咨询即时化、技术指导专业化、服务基层常态化。精准发力,共克世艰,加快建设全县特色产业科技扶贫进程。
黄果柑团队:3名组员以身作则,坚守岗位,沉着应对,驻村帮扶,深入驻村联系、带动村组农户和黄果柑科普示范基地,掌握了解贫困户致贫原因,科学产业规划布局,理清产业技术扶贫思路,分析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对比优势,正确开展市场前景剖析,科学指导“精准扶贫”贫困户分类处置,了解贫困户实际困难,同驻村第一支部书记和村组干部,指导果农绿色防控和生产管理,主动引进经销商收购黄果柑果品,及时帮扶困难群众,开展采果后生产管理技术培训,为群众释疑解惑,加班蹲点,战斗在产业扶贫一线,黄果柑产业成为“产业+科技扶贫”第一大优势产业,全县黄果柑面积快速发展到4.5万亩,产量达6万吨,产值1.96亿元,其中7个贫困村黄果柑种植面积0.6万亩,产量0.65万吨,现已实现销售收入2400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枇杷团队:一行3人在组长康伟带领下,经过几年产业技术扶贫攻坚,全县枇杷面积达4.5万亩,今年产量1.48万吨,产值达1.776亿元,覆盖15个乡镇55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5个面积2350亩,现贫困村销售枇杷305吨,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预计贫困村枇杷总产量800吨,产值约1500万元,贫困村人均增收650元。枇杷产业成为贫困村“精准脱贫”的又一大特色产业。
在枇杷产业扶贫帮困中,科特团队采取张贴挂图、电教直通形式,积极开展“农民夜校”技术培训,将综合管理知识进行点对点扶贫讲解,还创新“互联网+”信息平台,及时发布枇杷生产管理技术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枇杷生产瓶颈问题。从技术上根本解决贫困村贫困户果农生产难题。
中药材团队:深入基地,详细讲解了重楼夏季种植、肥水管理、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技术。有针对性的分析重楼发病原因、症状、用药等,以及地下虫害防治,缺素表现及解决办法。重点强调指出:重楼仿野生种植一定要坚持“预防为主、管控结合、防重于治”原则,做到早发现,早确诊,早防治。在以重楼、白芨等为主的新兴产业科技扶贫中,加大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积极鼓励发展壮大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科技服务队,加强与院校合作,开展以重楼、白芨等为主的名贵中药材品种资源调查,科学指导中药材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和产业扶贫贫困户,仿野生种植以重楼、白芨等为主的中药材,调运、优选新品种,依托专家团队和老专家服务营地技术力量,指导中药材示范基地建设、栽培管理、人工除草、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适量扩大规模,中药材产业健康稳健发展,中药材以重楼、白芨、石斛、佛手柑、附子等为主中药材产业面积1.25万亩,累积产值达3.5亿元。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产业+科技扶贫”又一大支柱。
蔬菜团队:组长方宏修组织组员及时编制蔬菜生产技术规程,拟定产业帮扶项目规划,抽派组员蹲点常年商品蔬菜基地和果蔬科技示范片,查看基地,掌握了解菜农脱贫致富心声,分类处置生产技术难题,现场开展技术培训,指导贫困户掌握市场信息,加强洪灾灾后恢复重建,因地制宜加大补种、改种和间作短平快蔬菜,将创业、项目、技术等带入农业生产产业扶贫一线,形成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技术扶贫行动活力,最大效应激活蔬菜产业发展信心和决心,以中高山为主的蔬菜扶贫产业面积达到4.8万亩,产值达1.48亿元,促进贫困群众产业脱贫。
三、以线上线下结合为支撑,提升科特团队电商营销助推产业技术扶贫服务效能。
在产业科技扶贫工作中,以营销促增收为载体,科特团队借助互联网+、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商、淘宝、村乐邮购等线上扶贫产业产品营销手段,通过订单促销、观光自销和“互联网+”助销模式,成功引驻中国扶贫基金会善品公社,以线上线下结合为支撑,促进特色扶贫产业市场拓展,实现产业对路营销,扶贫扶贫攻关,全面提升科特团队电商营销助推产业技术扶贫服务效能。“5+N”特色产业扶贫新模式,为26个贫困村果农带来经济效益上亿元收入。
四、以促进特色产业扶贫帮困为核心,探索建立科特团队服务贫困群众新模式。
全县26个贫困村产业技术扶贫,通过驻村科特团队技术指导和培训,培养了一大批技术能手、新型职业青年农民和“土专家”。在册专业技术服务队63支621人。其中121人分别达到中级和初级农村实用人才任职条件。其中农技师14人,助理农技师36人,农技推广员71人。
科特团队充分发挥扶贫新动能,分工负责,点面结合,以促进特色产业扶贫帮困为核心,全县“5+N”特色扶贫产业标准化管理水平明显提高,贫困户的科技意识、生产水平明显进步,经济效益明显增加。2017年科技示范户人均增收1647元,全县26个贫困村1076户3609人得到产业技术帮扶,有324户1118人实现脱贫增收。
同时,科特团队还积极探索扶贫新模式,围绕促进农村贫困群众特色产业发展,在资金、政策和平台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全力激发驻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农村基层、服务创新创业的热情,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一户一策,探索出“产业带村,主体带户,大户带人”这一“三带”扶贫新模式,实现产业领着农民干,团队干给群众看,技术帮助大家赚产业扶贫奋斗目标,黄果柑、枇杷、中药材、蔬菜成为现代扶贫产业新的增长极,贫困村脱贫摘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