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控策略
结合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等措施,实施“一包一封一喷”玉米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即:采用玉米种子包衣、封闭化学除草、心叶末期喷雾综合防治技术,实现农药减量控害,保障玉米生产安全。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一)种植前
1.秋季深翻、清洁田园。秋季玉米收获后及时进行深翻或深松,破坏地下害虫和土栖害虫栖息地,减少越冬基数。及时清除田间地头杂草及田间作物残茬,以破坏害虫栖息地,防止害虫向田间转移为害,减少田间虫源数量。
2.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密度。选择抗大、小斑病或抗灰斑病、丰产性能好的品种,避免单一品种大面积种植。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地力状况及玉米品种特性确定种植密度。高产田选择品种推荐密度上限,中低产田选品种推荐密度下限。
3.种子包衣防治苗期病虫害。以玉米苗期常发病虫害如玉米纹枯病、蚜虫、玉米螟、小地老虎等为主要防治对象,选择靶标性强的药剂进行种子包衣,如商品种子已经包衣,但针对性不强,可选择持效期长的商品种衣剂在播种前二次包衣,达到防治抽雄前病虫害的目的。
(二)播种至拔节前
1.非化学防治措施(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如下措施)。(1)田边种植显花植物:在田埂上种植芝麻、波斯菊等显花植物或大豆、秋葵等经济作物,吸引、保护天敌。(2)诱虫灯诱杀:于当地越冬代螟虫孵化初期开灯诱杀。(3)性诱剂、食诱剂诱杀:根据当地玉米螟、粘虫等重要害虫的发生种类选择相应的诱芯,于发蛾期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放置诱捕器诱芯诱杀。
2.化学防治措施。(1)化学除草。播后苗前土壤处理:玉米播种后杂草出苗前,如果地面无秸秆等附着物,或附着物较少,田间土壤墒情良好,宜采用土壤处理防除杂草。选用精异丙甲草胺+噻吩磺隆等药剂进行土壤封闭处理,如果玉米播前田间已经有杂草的可用草铵膦喷雾;苗后茎叶处理防除杂草:在玉米3~5叶期,根据田间草相,选择硝磺草酮、氯氟吡氧乙酸等除草剂均匀喷雾。(2)病虫害防治。在玉米小喇叭口期,根据田间病虫害发生情况,可选择喷施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啶虫脒、噻虫嗪等高效低毒化学药剂,或苏云金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生物制剂防治玉米螟、草地贪夜蛾、大螟、粘虫等食叶害虫;可混喷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等预防叶部病害。
(三)心叶末期综合防治
1.化学防治。根据当地玉米中后期病虫害监测结果,采用植保无人机等进行叶片喷雾或颗粒剂撒施防治成株期病虫害。选择喷(撒)施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溴氰虫酰胺等化学药剂或苏云金芽孢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白僵菌、核型多角体病毒、短稳杆菌等生物制剂,混配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等,可有效防治玉米成株期草地贪夜蛾、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等钻蛀性害虫和南方锈病、弯孢叶斑病、褐斑病等叶部病害。
2.释放天敌。在草地贪夜蛾、玉米螟等害虫产卵始盛期统一释放人工繁殖的夜蛾黑卵蜂或赤眼蜂2~3次,每亩放蜂1~2万头。
三、主要病虫防控措施
(一)玉米纹枯病:选用抗耐病品种,合理密植。发病初期剥除茎基部发病叶鞘,喷施生物农药井冈霉素A,或选用噻呋酰胺、代森锰锌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
(二)玉米叶斑类病害: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在玉米心叶末期,选用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杀菌剂喷施,视发病情况隔7至10天再喷一次,褐斑病重发区在玉米8至10叶期用药防治。与芸薹素内酯等混用可减量增效。
(三)根腐病、丝黑穗病和茎腐病等:选用抗病品种,选用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
(四)玉米螟:秸秆粉碎还田,减少虫源基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使用杀虫灯结合性诱剂诱杀;成虫产卵初期释放赤眼蜂灭卵。心叶末期喷洒苏云金杆菌、白僵菌等生物农药,或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氰氟虫腙、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杀虫剂喷施。
(五)地下害虫及蓟马、蚜虫、灰飞虱、甜菜夜蛾、粘虫、棉铃虫等苗期害虫:选用含有噻虫嗪、啶虫脒、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或针对性选择甲氰菊酯或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喷雾防治。